守护侨乡记忆,江海法院护航非遗传承
文章出处:江海区人民法院发布时间:2025-06-13
“现在‘外海财记’的商标转回来给您了吗?非遗的商业价值越高,越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五邑外海面作坊前,江海区人民法院承办法官向外海面传承人提醒道。这是江海法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侨乡记忆的日常一幕。
案件落地后的调研走访
外海面,因诞生于江门外海街道而得名。2007年,其制作技艺入选江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其传承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今年初,江海法院审理一起涉外海面商标转让纠纷。原告外海面传承人与被告公司负责人双方口头约定,由原告转让商标,被告公司支付对应商标权转让费。后被告公司没有支付转让费,并以传承人将该商标通过“非货币出资”入股,双方未曾约定回购条款为由进行抗辩。在法院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在限期内归还商标。
“案件审结不是终点。”承办法官随即带队回访外海面第三代传承人。在作坊里,法官聚焦非遗传承人的核心权益,详细解析了商标评估作价规范、股权份额明晰化、商标权许可使用风险防范等关键法律问题。这次走访不仅解决了个案,更为传承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维护品牌价值提供了清晰指引,夯实了公平市场交易的法治基础。
传承人望着招牌牌匾感慨道:“老字号要传下去,光靠手艺不够,还得握紧法律的擀面杖。”
“现在手工制面产量低、成本高,而市场上几百家作坊中,外海面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少之又少,全市只有4个人,我是其中一个。外海面曾陪伴我们南洋仔飘过五大洋。如今我们也想借助电商,将这份思念传递给海外侨胞,然而,商业过程中由于法律意识不强,往往导致我们品牌和品质受损。”传承人这席话引发了法官对非遗产业健康发展的深度思考。
传承困境折射出产业规范缺失。审判团队迅速行动,召开调研反馈会。“借鉴柳州螺蛳粉走向全国甚至全球的经验,外海面同样需要标准化与品牌化。”“根据这次调研情况和案件审理情况,我们可以总结一些问题,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组建行业协会、制定地方标准、规范商标授权等。”会上大家围绕如何通过司法建议助力外海面规范化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端午前夕的龙舟普法
在五邑侨乡,与外海面同样深入人心的,还有龙舟竞技。百年外海面是陪伴南洋仔飘过五大洋的味道,龙舟竞技则是牵动数代侨胞的“乡愁”。
礼乐龙舟早在2007年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更以独特魅力登陆央视荧屏。
时近端午,礼乐河畔锣鼓震天。35米长的传统龙舟在河面穿梭,岸边挤满呐喊助威的群众。
5月29日,江海法院知识产权法官的身影出现在龙舟训练现场,为挥汗如雨的传承人递上普法手册,介绍法院在保护非遗文化上的举措和相关法律知识,重点调研龙舟制作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扒丁们深入探讨为独特造船工艺申请专利的可能性。
“礼乐传统龙舟均为手工制作,成型后需用色油为船身上色涂釉。”礼乐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制作工艺、竞赛方式、民间传统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与一般的龙舟有不少区别,这是它有资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构建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
自2023年起,江海法院便将非遗保护端口前移,主动下沉至龙舟坞、非遗手工艺品工厂、非遗食品工坊等现场,走访涉及生恭鲤鱼、铜木镶嵌等多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并创新性地将非遗制作融入知识产权校园普法体系,推出生动活泼的《百年生恭鲤鱼寻“保”记》普法动漫,让非遗保护知识飞入千家万户,营造出良好的非遗保护社会氛围。
“如今,百年外海面已通过电商销往海外,礼乐少年在龙舟舵手指导下划出第一桨,生恭鲤鱼在法治课堂上栩栩如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封存于博物馆的表述,更在生活中呼吸生长。”江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相关人士说道。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