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胆包天”的少年何以当庭流下悔恨的泪水——江海法院探索未成年人犯罪矫正教育新路径
文章出处:江海区人民法院发布时间:2020-09-11
我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认为,青少年犯罪除了某些青少年自身先天性的原因之外,实际上更多的是受到父母的“暴力式”教育及错误的行为乃至受到不良的社会大环境影响。如何让迷途的少年能够重回社会正轨,如何从源头上去化解消除少年犯罪的原因,看江海法院在探索未成年人犯罪矫正之路上创新的步伐。
“反正屋里没人,我就去偷点钱来用”
2020年5月的一天下午,少年方某因没有零花钱可以充值手机上网流量而独自游荡在家附近的小卖部蹭店里的无线网络,时断时续的网络信号另方某十分恼火,又想到家中父母不但不给自己零花钱也从未关心过自己的生活便更加恼火,在路过邻居家时发现院内未停放轿车,便心想“反正屋里没人,我就去偷点钱来用”。于是方某抱着侥幸心理翻墙进入邻居家中寻找财物,没想到被屋中正在午睡的女主人陈某发现,陈某受到惊吓大叫起来,方某十分害怕便立刻捂住陈某的嘴,发现陈某是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后心生歹意猥亵了陈某,并逼迫陈某说出钱包放置的位置,方某拿走了钱包中的几百元后便又立刻翻墙逃跑。随后陈某向公安机关报案,民警将方某抓获。
温情司法,让少年流下悔恨的泪水
江海区法院少年审判团队叶法官在审理这起案件的过程中,仔细地审查了案件的全部材料,并主动与检察院、方某的法定代理人及辩护人沟通,方某的父亲承认其因为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方某。开庭宣判当日,叶法官从成长经历、犯罪原因、以后的人生道路以及方某父母、社会对方某的期许等不同方面,开展了法理及感性的教育,一向不善言辞的方某父亲当庭对方某表示了后悔心痛之情,并期望方某今后能够好好做人。少年方某在法官“严厉+温情”的感化教育下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并表示今后一定努力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江海法院探索教育新路径,帮助未成年回归正途
忙碌的工作使家长容易忽略对子女的教育和关心,易使子女在缺爱环境下成长误入歧途。面对未成年人因心智不够成熟、叛逆心理强,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导致性格和行为容易逐渐扭曲,若不及时纠正错误,极易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的情况,江海法院以“严厉+温情”、“当庭宣判+当庭教育”的创新方式使犯罪少年面对的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法律,温情的包裹有利于促进犯罪的少年矫正,同时也让犯罪少年的父母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在根源上预防犯罪少年再犯罪。承办法官希望通过这样的案例,引导经常忙于生计而疏于关心子女的家长,今后能够更加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